洪門在台灣——蜂擁上島,山堂林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中國大陸上的洪門組織已基本上消失,而在國民黨統治下的台灣,洪門組織卻頗為繁茂地發展起來。
台灣的洪門,歷史悠遠。早在1661 年鄭成功在金台山設立明遠堂之後,台灣便被視洪門發源地,在反清複明的戰鬥中,台灣洪門曾浴血奮戰幾十年。1884年清政府統一台灣島後,洪門的活動終於被鎮壓下去。台灣洪門從此幾乎銷聲匿跡。
但從台灣撒向大陸的洪門火種,卻如春風野火,燃及遍地。隨著洪門山堂在大陸各省的開設,洪門事業在中華大地上真正發展起來,以致傳至海外。台灣洪門漸漸滋生,於日本侵占台灣期間,為反抗日本侵略者的壓迫,台灣洪門奮起,多次襲擊日軍,為了保存力量而散居民間,成立金蘭辛木會。1945年台灣光複後,洪門組織開始公開,名為“金蘭親睦會”。
國民黨統治時期,特別是抗戰勝利後,由於洪門在辛亥革命中的參與,以及各種勢力的相互利用,使得洪門與國民黨政府之間,有著不同尋常的歷史淵源。因此,當1949年國民黨被共產黨擊敗,被迫退往台灣之際,許多洪門頭目隨著國民黨的殘兵敗將也撤往台灣。這些供門頭目中,本身就不乏國民黨將領或政客。這些洪門骨幹進人台灣後,為站住腳,建立自己的勢力,紛紛重建山堂。一時間,洪門發源地的洪門組織蜂起而立,大有“返祖歸宗”的意味。
據1989年報載:自1949年“洪門遷台活動後,陸續有五十餘個‘山頭’在全省各地活動,其中有將近四十個是公開性質,其餘則仍是秘密組織。
這麼多的山堂麇集於台灣島上,可謂盛況空前了。其中既有大陸遷台的山堂,又有大陸遷台人新建山堂,也有台灣原有山堂。其名目難以確握,有記載的如:尹立言開設的大同山、蔣伏生開設的西華山、向海潛開設的五聖山,此外還有太華山、中華山、春寶山、天日山、棲霞山、南華山、洪發山、錦寶山、九龍山、楚荊山、同德山、金台山、大陸山、大洪山、青龍山、武當山、盡忠山、大享山、大蜀山、大華山、峨眉山、大漢中華山、大梁山、華山、義華山、龍虎山、精忠山等。
這些山堂雖都揚名為洪門組織,但其歷史情況與成分也各不相同。大致可分為四種:第一種是山主隨國民黨遷至台灣,對舊有山堂進行一定整頓,組成新的班子,在台灣恢複開設的山堂,使山堂有了新的發展。第二種是山堂的山主沒有來台,由到台灣的內八堂大爺以原山堂之名目重新設立。這類山堂與第一類情況相類似。第三種,是在台灣新建立的山堂,這些新建的山堂,又可分為兩種情況。其一,是由老山堂的內八堂大爺們下山又開設的香堂。
如春寶山的山主胡少和,原是太華山的內八堂大爺。1978年,太華山山主劉某去世後,胡便開設了春寶山,香堂設於台北市廈門街。該山雖設立時間不長,但其活動方式比較注重洪門傳統,每年的開山紀念大會都指派專人進行詳細記錄,是現代洪門各山中較重視保存活動史料的山堂。
其二,是洪門昆仲中新一代。這些人不滿老一代的保守,為了迅速發展洪門的勢力,聯合各山堂同代人開設的山堂。如同德山山主楊運濤便是這類人物。他在重設同德山後,又聯合了台灣中部數十個山堂中的少壯派,共同成立一個洪門組織一一中國洪門愛國同盟中部地區聯誼會。但此會並不成熟。
這第三種洪門組織,實際上是在台灣士生士長的新山頭。第四種,則是由流氓借洪門之名開立的山堂。這些人並非洪門昆仲,而是利用洪門與政府的關係,為了發展自己的勢力或謀求經濟利益,假借洪門之名開設的山堂。
*本站部分資料內容收集整理於網絡及文籍,不代表本站觀點及立場,如有錯誤,請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
評論列表
暫無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