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洪門的茶碗陣,起於中國古代的“鬥茶”習俗。中國傳統習俗中的鬥茶又稱“茗戰”,始於唐代,盛於來代。古人有專門記述鬥茶的詩文。《江鄰畿雜誌》載:“蘇才翁嚐與蔡君謹鬥茶,蔡茶水用惠山泉,蘇茶小劣,改用竹瀝水煎,遂能取勝。”北宋宋範仲淹的《鬥茶歌)、南宋劉鬆年的《鬥茶圖卷》、明末張岱的(牛茶檄》等,都對鬥茶有生動的描述。
到了清代,茶館風行。無論是繁華鬧市,還是鄉村僻野,尤其是交通要道,車船碼頭均設有茶館。而恰在這個時代,幫會大興。許多幫會利用茶館作為聯絡聚會地點。
例如,茶館最多的四川,當地洪門哥老會常將幫會公口設在茶館內。民國時期,這種現象就更為普遍和公開。1935年前後,四川成都的大茶館幾乎都成為袍哥公口的所在地。如陳俊珊任社長的“聚賢文武社”,公口設在鼓樓北四街新開寺茶園;劉嘉興的“協進社”,公口設在華興街的福蔭茶社;徐子昌的“西城社”,公口設在花牌坊大茶館;黃亞光的“群益社”,公口設在天仙橋茶社;劉國輝的“大中社”,公口設在提督街的大中茶社;
洪門幫會與茶館有如此密切的關係,其行為方式自然受到環境的影響,以吃茶及使用茶具的不同方式,作為幫內暗號,既可以在人員繁雜的茶館避人耳目,又可以進行幫內的人聯絡傳遞信息,這樣,就漸漸地發展一套複雜的茶碗陣。
下麵節選幾個具有代表的茶碗陣,介紹如下:
隨著時代的變遷,洪門茶陣雖不再如往昔那般在組織運作中發揮關鍵作用,但它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依然得以傳承。如今,在一些研究洪門文化的學術圈、特定的民俗文化活動中,仍能看到它的身影。它從曾經的江湖暗語體係,逐漸演變為人們了解歷史、探索神秘文化的窗口。一些愛好者致力於研究茶陣背後的文化密碼,將其整理成冊,通過網絡、書籍等渠道傳播,讓更多人有機會揭開它神秘的麵紗。
*本站部分資料內容收集整理於網絡及文籍,不代表本站觀點及立場,如有錯誤,請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
評論列表
暫無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