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加载中...

首页 洪門公益協會籌委會 洪門博物館籌委會 洪門寺籌委會 新聞訊息 世界洪門 歷史資料 建築遺址 家風 軒轅寺 欄目分類 圖書館 名人事錄 洪門年史 漢留通訊 圖庫展覽 數字家譜 供求資源 證書查詢 會員展示 家譜百科 加入條件 加入流程 申請加入 會費居間 洪門簡介 領導人物 組織架構 大事記 聯系本會 公告訊息 留言反饋 登錄/註冊

聽見江西·山水名勝|洪門秘境隱船屋

時間:2024-12-11   發布者:阿浩   瀏覽:85  查看欄目 

在閩贛交界處,群山環抱之中的黎川縣洲湖村,80歲的鄒承國老人度過了他的童年與少年時光。退休後,他選擇回到這片熟悉的土地,在古老的宅院中安享晚年。
  

最近,看著那座已有170多年歷史的船形古屋經過“修舊如舊”的精心修複,不僅保留了原有的風貌,還恢複了往日的堅固與美觀,鄒承國感到由衷地欣慰。“住在這座古屋裏,冬暖夏涼。即便是在炎熱的夏日,隻要一踏入其中,坐上三五分鍾,便能感受到無比的舒適。”他對居住在這座充滿歷史韻味的老宅裏充滿了留戀。

坐在老宅寧靜而寬敞的院子裏,鄒承國不禁回憶起過去這裏曾是20多戶人家共同生活的場景。每逢過年過節或是有紅白喜事時,整個院子都會變得格外熱鬧非凡。如今,這座造型獨特、歷經滄桑卻依然屹立不倒的古屋,正扮演著洲湖村發展道路上的一艘旗艦角色,引領著全村2000多名居民從輝煌的歷史駛向更加美好的未來。不久前,《第一財經N+》雜誌在鄒承國等當地人的引導下,對這個富有中國傳統特色的村落進行了深入探訪。

神秘的船形古屋

船形古屋不僅是一座建築,更是一本記載著家國恩怨與財富傳說的厚重史書,讓這座古老的建築充滿了無盡的魅力。

清道光二十四年,即1844年,這座坐西朝東、建築麵積約為10畝的豪宅正式落成。房屋高達6米,外圍環繞著一道可以不斷流動的水溝,牆內則是規整有序的108間屋子。室內廳堂由內而外分為神堂、上廳、中廳、下廳和廊廳,其間通過三條走廊和三層天井廂房相連通。

登上附近山頭的觀景平台俯瞰,這座古屋的雄渾奇崛一覽無餘。所謂“船形”並非附會或想象,而是極為形象的一艘船。船頭朝北,船頭、船身與船尾三部分結構分明。即便周圍修建了一些新宅,也絲毫掩蓋不住它的逼人氣勢。船頭朝向溪流順山勢而下的方向,仿佛在逆水行舟,而船頭不遠處的兩處古屋,宛如護衛艦一般護航於兩側。

這座船形古屋不僅見證了歷史的滄桑變遷,還承載了無數的故事和傳說。它不僅是洲湖村的驕傲,更是中國傳統文化和建築藝術的瑰寶。

鄒承國退休後回到洲湖村,依然在古屋內生活。他的房間整潔雅致,家居用具充滿了年代感。房間中央的桌子上,最醒目的位置擺放著一幅裝裱起來的古屋平麵圖,這是他為了保留精準的老屋信息,親手測繪而成的。老人希望孫輩們也能記住這裏的每一間房、每一麵牆,傳承這份寶貴的記憶。

船形古屋如今已經聲名遠播,這恐怕是當年建造它的洲湖巨富黃徽柔也沒有想到的。黃徽柔是目前公認的船形古屋建造者。他在福州及台灣、南洋經商致富後,在家鄉洲湖村的中心位置購買了土地,用三年時間建造了這座別具一格的宅院。多年以後,盡管經歷了時代的滄桑巨變,但古屋精巧的布局和磚雕、木雕等細節,仍無聲地述說著當年的繁華。

“傳說當年108間屋子還沒有全部造完,主人準備搬進來。當時男人騎馬,女人乘轎,黃家大媳婦下轎時,裙子不知為何掉了,主人感覺很不吉利,就改變了主意,沒有住進來。”鄒承國講起自己多年前聽來的傳說。雖然這個故事在當地流傳甚廣,但黃家確實沒有住進這座精心打造的豪宅,而真正的原因可能並非上述不祥征兆那麼簡單。

事實上,黃徽柔及其家族之所以沒有入住這座豪宅,可能有更複雜的歷史背景和社會因素。無論是出於對風水的考慮,還是其他未為人知的原因,這座古屋最終成為了歷史的見證者,靜靜地矗立在那裏,訴說著一段段往事。

雙龍爭鼎,洪門舊事

同樣由黃氏家族修建的黃東溪公祠,矗立在村口的顯要位置。“當年這條街兩邊都是黃家的產業。”黎川縣華山鎮東華山水旅遊公司的講解員劉平良說道。在這座黃氏家族的祠堂裏,隱藏著許多與船形古屋有關的秘密。

走進黃東溪公祠,會發現這座清代建築有著顯著的明代風格,建築手法崇尚簡約。帶領我們探訪的劉平良,也是土生土長的洲湖村人,曾經在村裏的小學任教十餘載,後來又回到家鄉,為旅遊事業的發展出力。“船屋的主人是洪門組織的重要人物。”劉老師略帶鄉音的普通話很有感染力,繪聲繪色地道出了洲湖古建築的秘密。他的這一觀點來自諸多專家的研究,也是破解洲湖村古建築謎團的核心。

據劉平良介紹,黃東溪公祠不僅是一座宗族祠堂,還承載了豐富的歷史信息。祠堂內的每一磚一瓦、每一幅壁畫都透露出深厚的文化底蘊。特別是那些精美的木雕和石刻,更是展示了當時高超的工藝水平。這些細節不僅反映了黃氏家族的財富和地位,也揭示了他們與洪門組織之間的密切聯係。

劉平良進一步解釋說,洪門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間秘密組織,其成員遍布全國各地。黃徽柔作為洪門的重要人物,建造船形古屋不僅僅是為了居住,更可能是為了某種特定的目的。這種目的可能包括秘密集會、保護家族安全,甚至是傳遞重要信息。因此,船形古屋的設計不僅注重美觀和實用性,還融入了許多隱蔽的設計元素,以確保其功能的隱秘性。

通過劉平良的講解,遊客們不僅能夠欣賞到古建築的精美,還能深入了解背後的歷史故事和文化內涵。洲湖村的這些古建築不僅是歷史的見證者,更是當地文化的瑰寶,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前來探尋和體驗。

洪門,又稱天地會,是一個自明末到清代的秘密組織,因金庸小說的流行而為今天的大眾所熟知。那麼,在江西這個靠近福建的小山村裏,為何會有洪門的遺跡呢?劉平良解釋說,洪門行事隱秘,包括黃東溪公祠和船形古屋在內的建築,表麵上看是家族祠堂和住宅,但諸多跡象表明,它們可能是洪門的活動場所。
  

在劉平良的帶領下,我們在黃東溪祠堂裏看到了專家們得出這一觀點的諸多依據。這些證據包括暗指洪門的舵形花窗、萬字符地漏、刻有“明”字的牆磚、船篷狀的天花板,以及近年發現的一幅《雙龍爭鼎》壁畫等。這些細節不僅展示了高超的工藝水平,還蘊含了深刻的象征意義。

據劉平良介紹,黃家可能是在生意的掩飾下遊走各地,負責聯絡會黨和籌措資金。而洪門會眾來到洲湖,不論是到黃東溪公祠還是船形古屋,都能通過寓意明顯的標識知道自己到家了。“腳踏洪船是我舟,五湖四海到此遊。有仁有義船上坐,無仁無義水上流。”這是洪門最普遍的接頭暗語,一問一答後方能進門。之後,還要通過特有的手勢如“鳳凰三點頭”進一步確認身份。

洲湖作為洪門秘密基地的另一個重要證據,是當年黃家在附近的金竹峰寺蓄有大量武僧。鄒承國老先生回憶說,他記得船形古屋裏也曾有大刀長槍等古物,可惜在“文革”期間都被毀掉了。

這些歷史痕跡不僅揭示了黃氏家族與洪門之間的密切聯係,也展示了他們在那個動蕩年代中的重要作用。黃東溪公祠和船形古屋不僅是建築藝術的傑作,更是歷史的見證者,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深遠的歷史意義。通過劉平良的講解,遊客們不僅能欣賞到古建築的精美,還能深入了解背後的歷史故事和文化背景,感受到洲湖村深厚的文化底蘊。

劉平良在洲湖村也有屬於自己的獨特記憶。2007年,他帶領專家考察黃東溪公祠時,意外發現了《雙龍爭鼎》的墨線壁畫。2001年,洲湖船形古屋和古建築群被媒體報道後,不斷有專家前來考察。“新中國成立後,祠堂一直是村委會的辦公場所,村幹部也住在這裏。”劉平良說,當年為了改善辦公和居住條件,對祠堂進行了改造。房子的一層都用石灰粉刷了一遍,後院最後一進還用木板做了隔層,並開了一扇窗戶。

那一次,劉平良和專家走到祠堂的最後一進屋內,發現隔層有兩塊木板脫落了下來。他抬頭張望,隱約發現樓上有東西,“拿著手電筒爬上樓梯去看,嚇得半死,還以為壁畫上的龍尾巴是兩條大蛇。”就這樣,這幅珍貴的壁畫被重新發現,除了開窗的部分被破壞,主體部分依舊保存完好。

“民間不可以隨意畫龍,這幅壁畫在全國也是獨一無二的孤本。”劉平良說,兩條龍爭奪代表江山的鼎,這就又和反清複明的洪門有了聯係。

指向未來的文化遺產

在洲湖村,保存完好的宅院“紅軍故居”也是遊客必去的景點之一,其麵積達2800多平方米,居民大多已經遷出,保存狀況較好。1933年,紅軍曾駐紮在這裏,留下了多處革命標語。

洲湖村位於江西省撫州市黎川縣東北部,在當地政府的爭取下,黃東溪公祠於2017年完成了維修工作。船形古屋自2018年開始進行修舊如舊的修繕,到2019年年底已基本完工。

洲湖村所屬的華山鎮鎮長胡建輝告訴第一財經,政府統一在距古屋不遠的洲湖河東岸為遷出的居民建設了安置房,居民也可以選擇貨幣安置。這種做法不僅保護了古建築,也為村民提供了更好的居住條件。

通過這些努力,洲湖村不僅保留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還為未來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些古建築不僅是歷史的見證者,更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吸引著越來越多的遊客前來探訪,感受這片土地的獨特魅力。洲湖村的故事,將繼續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流傳下去。

政府部門看重洲湖村古建築的歷史文化價值,接下來準備逐步“通過籌資來進行保護”,對於產權屬於原居民的老宅,政府將與他們簽訂保護維修協議。“資金還有問題,得分幾步走。老百姓非常支持,他們希望把自己的村莊保護、傳承好。”胡鎮長說。

洲湖村的廣場邊上,洪門客棧占據了極佳的位置,是遊客用餐和住宿的首選,生意興隆。老板彭長華還在黎川縣的六個鄉鎮擁有茶葉基地,麵積有一萬多畝,生產的白茶銷往全國各地,並出口到國外。彭長華吸納了163戶農戶加入合作社,帶動了全縣280餘戶貧困戶增收。

彭長華看好洲湖的旅遊產業前景,趁著年底茶園的休養季,他抓緊時間建造一處位於洲湖茶葉基地附近的民宿。“洲湖有船形古屋,有天然溫泉,有茶園觀光,現在來自南昌、福建各地和上海的客人都很多,洪門客棧已經滿足不了需求,在這邊要增加50到60個房間,100多個床位。”他希望發展依托茶園的旅遊項目,充分利用洲湖的自然資源優勢,做農林產業和旅遊的結合。

1996年,剛參加工作的胡建輝慕名來到洲湖,那是他第一次探訪船形古屋。當時洲湖尚未連通公路,水電管網也還沒有普及,“當時老房子的保存狀況更好,新房子不多。”2016年,胡建輝調到華山鎮工作,洲湖的基礎設施好了,新房子多了,古建築保護的壓力也大了。“縣委縣政府看到了洲湖古建築的獨特性,申報維修資金後啟動了保護修繕項目。”

距離洲湖村約2公裏的暖水溫泉,水流豐沛,富含多種微量元素。“結合古村資源和溫泉資源,政府將對洲湖進行整體規劃,包括古村旅遊、溫泉療養、白茶產業園觀光體驗等內容。”胡鎮長說。

采訪鄒承國和劉平良的過程中,古建築內不時迎來三五成群的遊客。“元旦、春節,以及平時的周末,遊客都不少,他們都要問,山溝裏怎麼有這麼大的房子。是不是有大人物?”鄒承國老人對遠方遊客的到來頗感自豪,樂於與他們交流,他曾經接待過一對來自新加坡的夫妻,“在我家吃了兩頓飯,住了一晚”。老人為客人端上鮮美的竹筍、菌菇,希望遊客的到來讓洲湖變得更美好。

*本站部分資料內容收集整理於網絡及文籍,不代表本站觀點及立場,如有錯誤,請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


返回顶部 GoTop
返回顶部 G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