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洪門致公總堂, 悉尼
澳洲洪門致公總堂
位於悉尼 Surry Hills 18 Mary Street (瑪麗街18號)的澳洲洪門致公總堂的大樓建於1911年,同年清朝在中國結束,次年由中華民國取代。澳洲洪門致公總堂從義興會(也稱為洪門)發展而來,這是一個在中國的反滿清的地下幫會組織,在北美和其他中國移民的主要目的地都有分會。許多來自中山的中國人屬於義興會,後來加入澳洲洪門致公總堂。該建築是「中澳承傳長廊」的重要場所。
地圖顯示澳洲洪門致公總堂的位置
義興會始於1908年,原位於 Surry Hills的Blackburn Street,但於1912年搬遷至專門建造的的瑪麗街大樓。義興會於1912年將其英文名稱譯為Chinese Masonic Society,理由是義興會的地下性質與共濟會為秘密社會的歷史有相似之處。與共濟會一樣,義興會希望獲得公眾認可,成為一個受人尊敬的社區組織。正如學者Shirley Fitzgerald(2007年,144頁)的觀察﹕「義興並不比共濟會更加秘密和神秘」。雖然澳洲洪門致公總堂沒有與共濟會建立正式的聯係,正如學者John Fitzgerald(2007,94頁)所指出的那樣,中國致公堂「與白人的共濟會通過會員和商業網絡之間存在著真正的聯係」。
地圖顯示澳洲洪門致公總堂過去(Blackburn Street)及現在 (Mary Street) 的位置
義興會和澳洲洪門致公總堂是推動中國成為共和國的堅定支持者,瑪麗街的大樓是許多支持共和國活動的中心。「澳洲洪門致公總堂在1916年大大擴展,並經營自己的報紙多年。在改善中國人權利的許多法律案件中也積極參與,包括於高等法院1949年企圖驅逐許多戰時難民的訴訟」(Williams, 1999,18頁)
該會在瑪麗街的建築是一幢三層磚結構,樓上設有陽台,近年來已經加建了鋁框玻璃窗。建築中唯一明確參考中國傳統設計的元素是外牆頂部小型寶塔的形狀的灰泥裝飾。
大樓的正麵,Surry Hills的瑪麗街(Mary Street)
寶塔狀的灰泥裝飾
其中一座寶塔狀的灰泥裝飾
澳洲洪門致公總堂今天依然活躍,仍然位於同一座建築大樓
參考及來源:
Fitzgerald, J. (2007) Big White Lie: Chinese Australians in White Australia. Sydney: University of NSW Press.
Fitzgerald, S. (2007) Red Tape and Gold Scissors: The Story of Sydney’s Chinese. Sydney: Halstead Press.
Williams, M. (1999) Chinese settlement in New South Wales: a thematic history: A report to the Heritage Office of NSW, https://www.environment.nsw.gov.au/resources/heritagebranch/heritage/chinesehistory.pdf
https://heritagecorridor.cn/places/Chinese%20Masonic%20Hall
*本站部分資料內容收集整理於網絡及文籍,不代表本站觀點及立場,如有錯誤,請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