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幫之起源與演變
洪門是明末清初民族鬥爭的產物。明朝覆亡,清兵長驅入關,明代遺臣不甘明朝敗亡,遂秘密結社,企圖利用群眾的力量恢複舊業,這樣便創立了洪門。通常所謂“紅幫”,乃為“洪幫”之誤。
洪門究竟始於何時,創於何人,至今仍是學術界爭論的一個問題。洪門內的秘密文件中普遍流行這樣一個近於神話的傳說:清兵南犯時,山西平陽府太平縣進士洪英偕門人南下投史可法。其時史可法正督師揚州,抵抗清軍,命洪英至燕京偵察虛實。洪英一路聯絡抗清誌士顧炎武、王夫之、黃梨洲等人,從事抗清活動。後史可法在揚州殉難,洪英至安徽蕪湖,投奔明將黃德功。黃戰敗自刎,部眾潰散,洪英招撫黃部2萬多人,繼續武裝抗清。由於雙方兵力懸殊,屢戰屢敗,公元1645 年洪英卒於距蕪湖 60 餘裏的三漢河。
此後,洪英的兒子洪旭與洪英門入蔡德忠等至杭州投奔明潞王,不料潞王降清,他們就投奔鄭成功,公元 1661年,蔡德忠等隨鄭成功等據守台灣。鄭成功為了加強將士團結,效法梁山,開立“金台山”、“明論堂”,此為洪門最早的“山”、“堂”組織。為了發展大陸上的反清秘密組織,鄭成功派原洪英舊部蔡德忠等 5 人化裝至福建莆田縣九連山少林寺投方丈智通為僧。此5人在洪門尊稱“前五祖”,世傳洪門的祖師是和尚。雍正年間,有一奸臣進泰讒言,謂“少林寺內教授法術,意圖謀反”雍正便派兵 3000 火燒少林寺,一夜燒死 110 人,幸虧雲端上來了一位達摩尊者救出 18 人,最後隻有蔡德忠等5人走脫。蔡德忠等輾轉到達湖北。其時,萬雲山萬雲寺的方丈萬雲龍和陳近南結義,共圖反清複明。萬雲龍原是明潞王部將,在山東起義失敗至此。陳近庫是清王朝翰林院學士,因反對清帝焚燒少林寺,力諫無效辭官雲遊,回到湖北故鄉,就在白鶴洞修道,自號“白鶴道人”。他同情少林寺僧眾的遭遇,為圖替僧眾報仇,改裝江湖賣卜,結交天下豪士。一日途遇蔡德忠等,就迎至家中,把他們安頓在附近的下普庵紅花亭。
雍正十二年(公元 1734年)7月25 日,由陳近南主香,在紅花亭結義。他們用兩個花盆,對之祈禱:“若能為被害的少林寺弟兄報仇,若能反清複明,二花盆落地不碎!”他們把花盆擲於空中,落地後果然不碎。然後飲血酒為盟,以先來者為兄,後來者為弟。其中有個朱洪竹,據說是明崇帝的孫子,大家因他是明帝後裔,擁戴他為盟主,並以“洪”字為結盟之姓,以“紅花亭”為兄弟出生之地,“結盟日”為兄弟誕生之日,把“洪”字拆為“三八二十一,”洪門”的,作為會中暗號。這次集會稱為“洪家大會”,名稱即由此而來。
後洪門在湖北為清兵所敗,傷亡慘重,不得已改變戰略,分散部眾,到各地自行開山立堂,以圖日後發展,臨別時以一詩作為日後相會時的證詞,其詩雲:
“五人分開一首詩,身上洪英無人知,此事傳與眾兄弟,後來相會團圓時。"
乾隆十四年(公元 1749年),洪門在廣東惠州高溪廟集商舉義。其時陳近南已歿,乃由蘇洪光主持。眾推蘇為主帥,他改名天祐洪,定其組織為“三合會”,以天為父,以地為母,以日月為姊妹,取天時、地利、人和三者合一之義。起兵反清,連戰皆捷,聲震東南七省。後有明總兵周遇吉侄周豪率部來歸,遂以史可法之侄史鑒明為軍師,女俠關玉英為女軍統領,尊朱洪竹為先皇,大舉入蜀。清四川總督王春美見三合軍勢大,就派其心腹符、田二人詐降,天祐洪信以為真,竟加信任,將符排第四,田排第七,任副軍師。軍抵重慶,與清軍接戰,符、田內應,使三合軍遭到大敗。天佑洪中流矢負傷,全軍潰退白虎山,幸而符四、田六均被擒獲處決。從此,洪門就形"七妹”成了一個傳統:四、七兩排忌男子,隻安插女將,稱“四姐”並重訂規章,嚴防奸細。
此後,洪門不斷起義反清,可謂前仆後繼,屢敗屢起。但由於清廷鎮壓難以在城市立足,就向南洋各埠及內地各省發展秘密組織,或開山據寨,或秘密結社,均自立名稱,如九龍山、三點會、紅槍會、大刀會、小刀會等,擴大力量,待機再起。清末鎮南關起義、黃花崗起義中,洪門會徒踴躍參加。辛亥武昌起義,四川、陝西、湖南、浙江等地均由洪門率先發動,對於推翻清王朝統治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清朝滅亡以後,“反清”“安清”都失去意義。喪失了鬥爭目標的洪門逐漸蛻化變質。各地組織多數力幫會頭目所利用,勾結帝國主義、貪官汙吏和流氓勢力,包賭、包、包鴉片,哄嚇詐騙,殺人越貨,無所不為,成為嚴重危害社會的一種惡勢力。
今天的洪門,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演化成合法的民間愛國組織,洪門會的成員也遍布世界各地。
(中國“紅幫裁縫”前輩楊鵬雲老先生與來自英國的皇家服裝裁技師在杭州共同裁製一件中西文化相結合的中山裝,首次將世界西服時尚設計潮流融合到中國傳統服裝中。)
洪門的本意本來是誌在反清複明,滿族人當政之後,對漢族人打壓之大令人汗顏,由於對清朝的反感與厭惡,所以成立了洪門。洪門秘密組織的成立旨在推翻清朝統治,恢複中華民族的獨立和尊嚴。講究忠義,熱愛民族,對於同組織之中的兄弟很講義氣,組織內的人們十分的和諧有愛。
洪門為中國近代史的變革和民族複興作出了積極貢獻,其發展歷程也是中國社會變遷和反抗外侮的重要見證。
整理於歷史資料,圖片僅配文展示。
*本站部分資料內容收集整理於網絡及文籍,不代表本站觀點及立場,如有錯誤,請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