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被称为“洪棍”,而秋瑾被称为“白纸扇”。据相关资料,孙中山在1904年加入洪门致公堂被封为“洪棍”,相当于组织内第三把手,负责管理组织内部成员考核和处罚。秋瑾则在同年加入洪门天地会(又称三合会),被封为“白纸扇”,这一职位相当于军师,负责出谋献策。
孙中山,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樵。1866年11月12日,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
19世纪末期,孙中山目睹中华民族有被西方列强瓜分的危险,决定投身救国。1894年6月,孙中山通过熟人上书李鸿章,希望得到接见,未果、但领得一张出国考察农务的护照。
1894年秋天,孙中山从上海去往檀香山;11月,他在檀香山成立了兴中会。不少人认为,“上书事件”把孙中山从李的崇拜者变成了李的反对者;孙中山因为遭到李鸿章的冷落而变得对清廷体制彻底失望,从先前真诚地想进入体制内发展、转而变成决绝地要推翻这种体制。
这就是为什么孙中山在《上李鸿章书》中,对大清王朝忠心耿耿、没丝毫不满,而几个月后1894年11月24日,就在檀香山和二十多个志同道合的华侨、组建了地地道道的反清团体“檀香山兴中会”,将入会誓词确定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建立合众政府”。
1895年2月,兴中会总部在香港建立,并修订了孙中山在檀香山草拟的《兴中会章程》。这是鲜明提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首个纲领。1895年底,孙参与策划的广州起义因泄密流产,孙中山被清廷通缉,并遭香港当局驱逐,流亡日本、后到美国。1896年9月底,孙中山从美国纽约坐船到了英国。
孙中山1904年4月28日开始成为一个美国人(至1909年3月11日)
《伦敦蒙难记》
10月,孙中山被得知消息的清廷使馆官员抓获。被抓后,他试图联系香港西医书院学习时的教务长康德黎(James Cantline),但失败了。清使馆决定通过水运把孙送回中国。
消息在使馆的仆人中传开后,女管家送信给了康德黎。康德黎和孙中山的另一位老师一道去外交部报告了此事,同时还告知了《泰晤士报》。
后来,在时任英国首相梳士巴利的亲自过问下,孙中山被释放。此后,康德黎资助孙中山、出版了《伦敦蒙难记》一书,此书使孙的“伦敦蒙难”成为当时震惊世界的政治迫害案。
“伦敦蒙难”是孙中山革命活动的转折点。从此开始,他从一默默无闻者、变成了世界级的政治流亡人士。
在国内,孙中山在伦敦蒙难的消息,被上海《时务报》通过译载国外电讯、进行了介绍。作为中国革命思潮的中心,孙中山的大名由此在上海变得广为人知,甚至成为一种象征。此后,在反对清政府的革命阵营中、再也没有一个人的威望能超过他。
1896年,清政府与沙俄签署了共同防御日本的《中俄密约》,使日本政府感到极大恐慌。为对付中俄同盟,日本开始扶持中国内部的反清势力。具体做法就是,先对清廷的维新派人士极尽笼络,戊戌变法失败后、又把希望转到以孙中山等人为代表的革命党身上。受其影响,1897年孙中山赴日后、就把活动基地设在了日本。
说到孙中山的早期活动,还要重点说一下洪门。孙中山向爱国侨胞募集资金,作为反清武装起义的经费,主要就是依靠的洪门。
起初,孙中山到美国募集经费时,几乎没有收获。后在致公堂总堂大佬(会长)黄三德的策划下,于1904年1月11日在檀香山加入致公堂。致公堂就是著名的帮会“洪门”,在海外也叫“义兴会”或“义兴公司”。总堂设于旧金山,纽约、芝加哥等地均设有分堂。这是中国致公党的前身。
二排左三为孙中山,中山先生后面深色衣服者(右二)为黄三德
孙中山和致公堂人士
黄三德之所以向孙中山伸手相助,是因为孙中山的哥哥孙眉就是洪门人士。孙中山当时加入致公堂时,在五祖像前发三十六誓,愿遵守洪门二十一条例、十条禁,被洪门封以红棍之职。
洪门的核心人物,第一把手叫香主(会长、元帅),第二把手叫白纸扇、就是军师,第三把手就是洪棍、也就是护法;
同样在1904年,秋瑾在日本加入了洪门天地会,受封为“白纸扇”。
孙中山和各界人士
成为全球洪门的核心人物,对于孙中山“起共和而终两千年封建帝制”的事情起了巨大的作用。
1924年11月,应冯玉祥、段祺瑞、张作霖先后电邀,孙中山扶病北上和他们共商国是。1925年3月12日,因患肝癌在北京逝世。
*本站部分资料内容收集整理于网络及文籍,不代表本站观点及立场,如有错误,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