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闽赣交界处,群山环抱之中的黎川县洲湖村,80岁的邹承国老人度过了他的童年与少年时光。退休后,他选择回到这片熟悉的土地,在古老的宅院中安享晚年。
最近,看着那座已有170多年历史的船形古屋经过“修旧如旧”的精心修复,不仅保留了原有的风貌,还恢复了往日的坚固与美观,邹承国感到由衷地欣慰。“住在这座古屋里,冬暖夏凉。即便是在炎热的夏日,只要一踏入其中,坐上三五分钟,便能感受到无比的舒适。”他对居住在这座充满历史韵味的老宅里充满了留恋。
坐在老宅宁静而宽敞的院子里,邹承国不禁回忆起过去这里曾是20多户人家共同生活的场景。每逢过年过节或是有红白喜事时,整个院子都会变得格外热闹非凡。如今,这座造型独特、历经沧桑却依然屹立不倒的古屋,正扮演着洲湖村发展道路上的一艘旗舰角色,引领着全村2000多名居民从辉煌的历史驶向更加美好的未来。不久前,《第一财经N+》杂志在邹承国等当地人的引导下,对这个富有中国传统特色的村落进行了深入探访。
神秘的船形古屋
船形古屋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本记载着家国恩怨与财富传说的厚重史书,让这座古老的建筑充满了无尽的魅力。
清道光二十四年,即1844年,这座坐西朝东、建筑面积约为10亩的豪宅正式落成。房屋高达6米,外围环绕着一道可以不断流动的水沟,墙内则是规整有序的108间屋子。室内厅堂由内而外分为神堂、上厅、中厅、下厅和廊厅,其间通过三条走廊和三层天井厢房相连通。
登上附近山头的观景平台俯瞰,这座古屋的雄浑奇崛一览无余。所谓“船形”并非附会或想象,而是极为形象的一艘船。船头朝北,船头、船身与船尾三部分结构分明。即便周围修建了一些新宅,也丝毫掩盖不住它的逼人气势。船头朝向溪流顺山势而下的方向,仿佛在逆水行舟,而船头不远处的两处古屋,宛如护卫舰一般护航于两侧。
这座船形古屋不仅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变迁,还承载了无数的故事和传说。它不仅是洲湖村的骄傲,更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建筑艺术的瑰宝。
邹承国退休后回到洲湖村,依然在古屋内生活。他的房间整洁雅致,家居用具充满了年代感。房间中央的桌子上,最醒目的位置摆放着一幅装裱起来的古屋平面图,这是他为了保留精准的老屋信息,亲手测绘而成的。老人希望孙辈们也能记住这里的每一间房、每一面墙,传承这份宝贵的记忆。
船形古屋如今已经声名远播,这恐怕是当年建造它的洲湖巨富黄徽柔也没有想到的。黄徽柔是目前公认的船形古屋建造者。他在福州及台湾、南洋经商致富后,在家乡洲湖村的中心位置购买了土地,用三年时间建造了这座别具一格的宅院。多年以后,尽管经历了时代的沧桑巨变,但古屋精巧的布局和砖雕、木雕等细节,仍无声地述说着当年的繁华。
“传说当年108间屋子还没有全部造完,主人准备搬进来。当时男人骑马,女人乘轿,黄家大媳妇下轿时,裙子不知为何掉了,主人感觉很不吉利,就改变了主意,没有住进来。”邹承国讲起自己多年前听来的传说。虽然这个故事在当地流传甚广,但黄家确实没有住进这座精心打造的豪宅,而真正的原因可能并非上述不祥征兆那么简单。
事实上,黄徽柔及其家族之所以没有入住这座豪宅,可能有更复杂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因素。无论是出于对风水的考虑,还是其他未为人知的原因,这座古屋最终成为了历史的见证者,静静地矗立在那里,诉说着一段段往事。
双龙争鼎,洪门旧事
同样由黄氏家族修建的黄东溪公祠,矗立在村口的显要位置。“当年这条街两边都是黄家的产业。”黎川县华山镇东华山水旅游公司的讲解员刘平良说道。在这座黄氏家族的祠堂里,隐藏着许多与船形古屋有关的秘密。
走进黄东溪公祠,会发现这座清代建筑有着显著的明代风格,建筑手法崇尚简约。带领我们探访的刘平良,也是土生土长的洲湖村人,曾经在村里的小学任教十余载,后来又回到家乡,为旅游事业的发展出力。“船屋的主人是洪门组织的重要人物。”刘老师略带乡音的普通话很有感染力,绘声绘色地道出了洲湖古建筑的秘密。他的这一观点来自诸多专家的研究,也是破解洲湖村古建筑谜团的核心。
据刘平良介绍,黄东溪公祠不仅是一座宗族祠堂,还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信息。祠堂内的每一砖一瓦、每一幅壁画都透露出深厚的文化底蕴。特别是那些精美的木雕和石刻,更是展示了当时高超的工艺水平。这些细节不仅反映了黄氏家族的财富和地位,也揭示了他们与洪门组织之间的密切联系。
刘平良进一步解释说,洪门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间秘密组织,其成员遍布全国各地。黄徽柔作为洪门的重要人物,建造船形古屋不仅仅是为了居住,更可能是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这种目的可能包括秘密集会、保护家族安全,甚至是传递重要信息。因此,船形古屋的设计不仅注重美观和实用性,还融入了许多隐蔽的设计元素,以确保其功能的隐秘性。
通过刘平良的讲解,游客们不仅能够欣赏到古建筑的精美,还能深入了解背后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洲湖村的这些古建筑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当地文化的瑰宝,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前来探寻和体验。
洪门,又称天地会,是一个自明末到清代的秘密组织,因金庸小说的流行而为今天的大众所熟知。那么,在江西这个靠近福建的小山村里,为何会有洪门的遗迹呢?刘平良解释说,洪门行事隐秘,包括黄东溪公祠和船形古屋在内的建筑,表面上看是家族祠堂和住宅,但诸多迹象表明,它们可能是洪门的活动场所。
在刘平良的带领下,我们在黄东溪祠堂里看到了专家们得出这一观点的诸多依据。这些证据包括暗指洪门的舵形花窗、万字符地漏、刻有“明”字的墙砖、船篷状的天花板,以及近年发现的一幅《双龙争鼎》壁画等。这些细节不仅展示了高超的工艺水平,还蕴含了深刻的象征意义。
据刘平良介绍,黄家可能是在生意的掩饰下游走各地,负责联络会党和筹措资金。而洪门会众来到洲湖,不论是到黄东溪公祠还是船形古屋,都能通过寓意明显的标识知道自己到家了。“脚踏洪船是我舟,五湖四海到此游。有仁有义船上坐,无仁无义水上流。”这是洪门最普遍的接头暗语,一问一答后方能进门。之后,还要通过特有的手势如“凤凰三点头”进一步确认身份。
洲湖作为洪门秘密基地的另一个重要证据,是当年黄家在附近的金竹峰寺蓄有大量武僧。邹承国老先生回忆说,他记得船形古屋里也曾有大刀长枪等古物,可惜在“文革”期间都被毁掉了。
这些历史痕迹不仅揭示了黄氏家族与洪门之间的密切联系,也展示了他们在那个动荡年代中的重要作用。黄东溪公祠和船形古屋不仅是建筑艺术的杰作,更是历史的见证者,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通过刘平良的讲解,游客们不仅能欣赏到古建筑的精美,还能深入了解背后的历史故事和文化背景,感受到洲湖村深厚的文化底蕴。
刘平良在洲湖村也有属于自己的独特记忆。2007年,他带领专家考察黄东溪公祠时,意外发现了《双龙争鼎》的墨线壁画。2001年,洲湖船形古屋和古建筑群被媒体报道后,不断有专家前来考察。“新中国成立后,祠堂一直是村委会的办公场所,村干部也住在这里。”刘平良说,当年为了改善办公和居住条件,对祠堂进行了改造。房子的一层都用石灰粉刷了一遍,后院最后一进还用木板做了隔层,并开了一扇窗户。
那一次,刘平良和专家走到祠堂的最后一进屋内,发现隔层有两块木板脱落了下来。他抬头张望,隐约发现楼上有东西,“拿着手电筒爬上楼梯去看,吓得半死,还以为壁画上的龙尾巴是两条大蛇。”就这样,这幅珍贵的壁画被重新发现,除了开窗的部分被破坏,主体部分依旧保存完好。
“民间不可以随意画龙,这幅壁画在全国也是独一无二的孤本。”刘平良说,两条龙争夺代表江山的鼎,这就又和反清复明的洪门有了联系。
指向未来的文化遗产
在洲湖村,保存完好的宅院“红军故居”也是游客必去的景点之一,其面积达2800多平方米,居民大多已经迁出,保存状况较好。1933年,红军曾驻扎在这里,留下了多处革命标语。
洲湖村位于江西省抚州市黎川县东北部,在当地政府的争取下,黄东溪公祠于2017年完成了维修工作。船形古屋自2018年开始进行修旧如旧的修缮,到2019年年底已基本完工。
洲湖村所属的华山镇镇长胡建辉告诉第一财经,政府统一在距古屋不远的洲湖河东岸为迁出的居民建设了安置房,居民也可以选择货币安置。这种做法不仅保护了古建筑,也为村民提供了更好的居住条件。
通过这些努力,洲湖村不仅保留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还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些古建筑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探访,感受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洲湖村的故事,将继续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流传下去。
政府部门看重洲湖村古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接下来准备逐步“通过筹资来进行保护”,对于产权属于原居民的老宅,政府将与他们签订保护维修协议。“资金还有问题,得分几步走。老百姓非常支持,他们希望把自己的村庄保护、传承好。”胡镇长说。
洲湖村的广场边上,洪门客栈占据了极佳的位置,是游客用餐和住宿的首选,生意兴隆。老板彭长华还在黎川县的六个乡镇拥有茶叶基地,面积有一万多亩,生产的白茶销往全国各地,并出口到国外。彭长华吸纳了163户农户加入合作社,带动了全县280余户贫困户增收。
彭长华看好洲湖的旅游产业前景,趁着年底茶园的休养季,他抓紧时间建造一处位于洲湖茶叶基地附近的民宿。“洲湖有船形古屋,有天然温泉,有茶园观光,现在来自南昌、福建各地和上海的客人都很多,洪门客栈已经满足不了需求,在这边要增加50到60个房间,100多个床位。”他希望发展依托茶园的旅游项目,充分利用洲湖的自然资源优势,做农林产业和旅游的结合。
1996年,刚参加工作的胡建辉慕名来到洲湖,那是他第一次探访船形古屋。当时洲湖尚未连通公路,水电管网也还没有普及,“当时老房子的保存状况更好,新房子不多。”2016年,胡建辉调到华山镇工作,洲湖的基础设施好了,新房子多了,古建筑保护的压力也大了。“县委县政府看到了洲湖古建筑的独特性,申报维修资金后启动了保护修缮项目。”
距离洲湖村约2公里的暖水温泉,水流丰沛,富含多种微量元素。“结合古村资源和温泉资源,政府将对洲湖进行整体规划,包括古村旅游、温泉疗养、白茶产业园观光体验等内容。”胡镇长说。
采访邹承国和刘平良的过程中,古建筑内不时迎来三五成群的游客。“元旦、春节,以及平时的周末,游客都不少,他们都要问,山沟里怎么有这么大的房子。是不是有大人物?”邹承国老人对远方游客的到来颇感自豪,乐于与他们交流,他曾经接待过一对来自新加坡的夫妻,“在我家吃了两顿饭,住了一晚”。老人为客人端上鲜美的竹笋、菌菇,希望游客的到来让洲湖变得更美好。
*本站部分资料内容收集整理于网络及文籍,不代表本站观点及立场,如有错误,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