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加载中...

首页 洪门公益协会筹委会 洪门博物馆筹委会 洪门寺筹委会 新闻讯息 世界洪门 历史资料 建筑遗址 家风 轩辕寺 栏目分类 图书馆 名人名作 洪门年史 汉留通讯 图库展览 数字家谱 供求资源 证书查询 会员展示 家谱百科 加入条件 加入流程 申请加入 会费介绍 洪门简介 领导人物 组织架构 大事记 联系本会 留言反馈 最新公告 登录/注册

​ 从“洪门”到“致公党”

时间:2024-11-07  发布者:admin   浏览:265  查看栏目 

因为金庸先生的两部小说,洪门走进了大众视野。《书剑恩仇录》与《鹿鼎记》犹如两扇神秘的窗户,让我们得以窥见洪门这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组织。


对于洪门的起源,众说纷纭,各种化名如天地会、红花会等层出不穷。它曾作为地下秘密组织存在了上百年,其具体的来源出处因口头传述和清廷的打压而难以考证。然而,我们可以确定的是,洪门诞生于明末清初,由一群不甘向满清臣服的仁人义士创立,他们怀揣着推翻清朝统治的坚定目标。


从洪门供奉的牌位中,我们能看到许多明末反清的知名人物,这也印证了洪门的反清使命。但在清廷的严酷镇压下,洪门只能以秘密结社的方式生存,这也使得其发展充满了艰难险阻。


随着清朝统治的逐渐稳固,洪门的反清事业变得愈发艰难,记载也越发稀少。在清廷的不断打压下,洪门组织离散,衍生出众多流派,成为了神秘莫测的存在。


然而,到了清末革命时期,洪门从海外强势归来,以一支政治力量重新登上历史舞台。它带着海外华人的热血与期望,为推翻腐朽的清朝统治而奋力拼搏。洪门不再仅仅是一个神秘的组织,更是一股推动历史前进的强大力量。


洪门的传奇故事,是一部充满热血与奋斗的历史画卷,它见证了无数仁人志士的不屈抗争,也激励着后人继续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革命初起源

 

随着中国国门的缓缓打开,洪门也随着众多华人华侨远渡重洋,在海外落地生根。起初,洪门在海外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因人口来源与从事行业的不同,分化出众多堂口。而在这其中,1876 年成立于夏威夷檀香山的洪门致公堂(义兴公司)无疑是最为耀眼的存在。致公堂秉持着“以义气团结,以忠诚救国,以侠义除奸”的三大信条,成为海外洪门组织的杰出代表。致公堂隶属于洪门,最早可追溯至 1848 年,作为洪门二房“洪顺堂”的嫡系,它与安良、协胜共同构成了全美历史最为悠久的三大华人社团,历经百年风雨,至今仍活跃在全美各地的华人聚居地。1876 年,致公堂在美国檀香山正式登记成立后,迅速在美洲各地广泛出现,逐渐成为洪门组织在美洲的统称。洪门致公堂与中国革命的深厚渊源始于 1904 年。1904 年 1 月,孙中山奔赴檀香山,为发动洪门人士投身革命,将洪门组织改造为革命力量,他毅然加入洪门国安会馆。孙中山的加入让洪门领袖与会众深感荣耀,被授予“洪棍”这一崇高职务,众人尊称他为“洪门大哥”。同年 3 月,孙中山抵达旧金山,会见致公堂领袖黄三德等人。面对洪门组织“章程陈旧,组织涣散”的状况,孙中山于 5 月正式提出改革、整顿致公堂的建议并被当即接受。从此,洪门致公堂踏上了与中国革命紧密相连的征程,成为海外华人心系祖国、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传奇力量。

孙中山与黄三德

在美洲的历史舞台上,洪门致公堂自美国檀香山正式登记成立后,迅速在各地广泛出现,逐渐成为洪门组织在美洲的统称。而洪门致公堂与中国革命的深厚渊源,则始于 1904 年那个风云激荡的岁月。1904 年 1 月,孙中山满怀壮志奔赴檀香山,为发动洪门人士投身革命,将洪门组织改造为强大的革命力量,毅然加入洪门国安会馆。他的这一行动,让洪门领袖与会众深感荣耀,被授予“洪棍”这一崇高职务,众人尊称他为“洪门大哥”。同年 3 月,孙中山抵达旧金山,与致公堂领袖黄三德等人会面。面对洪门组织“章程陈旧,组织涣散”的状况,孙中山于 5 月正式提出改革、整顿致公堂的建议,当即被接受。从此,洪门致公堂踏上了与中国革命紧密相连的壮丽征程,成为海外华人心系祖国、为民族解放而不懈奋斗的传奇力量。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革命党与保皇党对华侨资源的争夺激烈展开。1899 年,梁启超在加拿大成立保皇会,到 1900 年前后,美洲保皇会会员已达百万之众。孙中山加入致公堂,无疑对与保皇党的斗争以及致公堂的改革起着关键作用。他起草的《重订致公堂新章》,统一组织名称为致公堂,在旧金山设置总堂,并明确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伟大宗旨。此后,孙中山开始了长达半年的美国长途旅行和宣传,虽有黄三德陪同,却依旧充满坎坷。保皇党在洪门中的势力庞大,使得总注册措施举步维艰。孙中山加入洪门致公堂的过程充满传奇色彩。1894 年,他上书李鸿章遭拒后,远赴美国檀香山求助。那时,他的哥哥孙眉在当地被称为“茂宜王”,拥有大片农场和数千头牛羊。然而,孙中山的“谋反”言论让当地人惊恐不已,亲朋好友纷纷躲避。历经几个月的艰难努力,他仅仅拉拢了几十人,却毅然成立了“兴中会”,这也成为同盟会的雏形。之后,孙中山与梁启超相遇,两人本欲联合改组成立新党,却不料被梁启超“算计”。梁启超一到檀香山,拿着孙中山的介绍书,四处召集“兴中会”成员,宣扬“革命即是保皇,先让光绪帝复辟,才能救大家”,几个月后,“兴中会”变成了“保皇会”。梁启超筹得十几万离开,在国内的孙中山听闻此事,愤怒地去信大骂梁启超“失信背约”。1904 年,孙中山再次来到檀香山想澄清事实,却无人响应,甚至当地媒体还攻击“革命”,让他深感无奈与孤立。此时,孙眉也因当地政府取消土地私有而陷入困境,家道开始没落,无法赞助孙中山。孙眉的母舅杨文纳曾在 1896 年帮孙中山游说,但效果不佳。他认为孙中山缺乏当时华人最大势力——“帮派”的力量,于是劝说孙中山加入当地帮派——“洪门”,既可增加实力,又能与“保皇派”一争高下。当时,美洲最大的洪门组织无疑是致公堂。然而,在孙中山加入前,“保皇派”早已有人是洪门弟子,他们对孙中山的加入纷纷反对。这时,洪门前辈叔父钟水养发话:“洪门宗旨,在于反清复明,孙某未入洪门,早为这宗旨而奋斗,我们是一家人。”在他的力挺下,孙中山拜盟加入洪门,并被封为洪棍。1904 年冬天,孙中山前往旧金山筹集革命资金,却遭保皇派暗算。美国海关称他为“乱党”,将他关进小木屋。孙中山束手无策之际,托人向洪门求助。旧金山致公堂总部大哥黄三德热心革命,早闻孙中山威名,得知此事后大为气愤,请来律师依法相助,并缴纳 500 元保证金。最终,孙中山在洪门弟子的欢呼声中走出木屋。孙中山与洪门致公堂的这段传奇故事,见证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也激励着后人铭记他们为中国革命所做出的卓越贡献。。

 

对于孙中山在致公堂的地位和成就,存在着不同的观点。然而,洪门大佬司徒美堂在 1954 年 10 月所写的《国外洪门历史和它的新情况》一文中,给予了孙中山高度的评价。


司徒美堂指出,1904 年孙中山第二次赴美,以 “洪门大哥” 的身份振刷了洪门。他取得了美洲 20 多万洪门兄弟的热烈支持,将洪门带上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道路。


孙中山加入洪门致公堂,并非仅仅是为了个人的发展,而是怀揣着伟大的革命理想。他看到了洪门组织中蕴含的巨大力量,以及海外华人对祖国命运的关切。通过加入洪门,孙中山积极推动致公堂的改革与整顿,为其注入了新的活力和使命。


尽管有学者认为孙中山在致公堂地位不高、成就不大,但司徒美堂的评价却从另一个角度揭示了孙中山对洪门致公堂乃至整个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孙中山以其坚定的信念、卓越的领导才能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赢得了洪门兄弟的尊重和支持。


他所倡导的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的宗旨,激发了海外华人的爱国热情,使他们团结在革命的旗帜下。孙中山的努力不仅为中国革命筹集了大量资金,还动员了众多洪门志士回国参加武装起义,为推翻清朝统治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司徒美堂的评价提醒我们,要从更全面、更客观的角度去认识孙中山与洪门致公堂的关系。他们在那个动荡的时代共同书写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事业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忠贞报国路

 

      在波澜壮阔的辛亥革命历史画卷中,孙中山于 1911 年亲自提议全体同盟会会员集体加入致公堂,这一重大举措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革命的征程。随后,《少年中国晨报》和《大同日报》公布了同盟会与致公堂联合的消息,象征着两股强大的力量正式携手。合并后的双方,在孙中山的提议下,致公堂积极组织洪门筹饷局,以“国民救济局”之名,在短短五个月内筹集了高达 14.4 万多美元的资金,为国内革命事业提供了坚实的经济支持。回顾辛亥革命前的十次武装起义,海外洪门组织及华侨的捐赠成为了重要的经费来源。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大部分都是洪门志士,他们用生命诠释了忠诚与勇敢。1911 年武昌起义胜利后,海外洪门迅速行动,积极筹款欢送孙中山回国。这一行动不仅体现了海外洪门对革命的坚定支持,更展现了他们对祖国未来的殷切期望。1911 年 12 月 29 日,孙中山当选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他深知海外洪门和华侨在辛亥革命中的巨大贡献,由衷赞叹“华侨为革命之母”。秋瑾,这位浙江山阴的传奇女子,在洪门的历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1896 年,她与王廷钧完婚,育有一对儿女。1903 年随家人赴京后加入洪门三合会,被封为“白纸扇”。1905 年回国后,她又先后加入光复会和同盟会,成为革命的重要人物。1907 年,她与徐锡麟约定起义,虽因徐锡麟提前行动失败而陷入困境,但秋瑾坚守信念,毫不退缩,最终被捕就义。辛亥胜利后,孙中山为秋瑾墓题词,彰显了她的英勇无畏和伟大精神。洪门在辛亥革命中展现出的强大力量和坚定爱国情怀,激励着无数后人。众多英雄人物如秋瑾等,用生命和热血书写了壮丽的篇章,他们的奉献和牺牲为中国的革命事业铸就了不可磨灭的辉煌。


秋瑾


刘道一(1884-1906)

      1904 年初,黄兴组建华兴会,刘氏兄弟毅然加入。华兴会委派刘道一联络湘潭的哥老会,他成功说服哥老会大佬马福益。3 月,刘道一赴日留学,与秋瑾等人组成十人会,随后又加入冯自由、梁慕光的横滨三合会,在其中担任 “草鞋” 之职。1905 年,刘道一加入同盟会,担任书记、干事等职务。1906 年,他遵照黄兴指示,与蔡绍南等人回国谋划起义。12 月,刘道一与龚春台领导萍浏醴起义,不幸被捕。面对敌人,他自认是刘揆一,最终在长沙浏阳门外英勇牺牲。刘道一是同盟会成立后为革命牺牲的第一人,年仅 22 岁。黄兴、孙文写诗凭吊,一句 “英雄无命哭刘郎,惨淡中原侠骨香”,道尽了对他的敬仰与惋惜。民国成立后,孙文发布《命黄兴优恤刘道一令》,将其供祀于大汉忠烈祠。


冯自由同样在革命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其祖冯展扬因参与会党起义被捕死于狱中,其父冯镜如愤而东渡,在横滨开店。1895 年广州起义失败后孙文东渡,冯镜如热心结交和招待,成为兴中会横滨分会会长。冯自由也加入其中,因年纪最小被称为 “革命童子”。1904 年,冯自由参与组织横滨的洪门三合会,被封为 “草鞋”。1912 年元旦,冯自由担任总统府机要秘书,袁世凯当政后,他又担任稽勋局局长。随后的二次革命、护法战争中,冯自由紧紧跟随孙中山。他一生以笔为武器,年轻时办报宣传革命,老了撰写几部革命史,其中最著名的当属《革命遗史》。50 年代,冯自由担任总统府顾问,1958 年因脑溢血去世。
      刘道一和冯自由,他们以各自的方式为辛亥革命贡献了力量,他们的事迹和精神激励着后人,成为了那段波澜壮阔历史中的璀璨星光。

 

艰难建党史

 

《洪门的政治转型之路》辛亥革命后,据黄三德回忆,孙中山能当选临时大总统,以致公堂为首的华侨团体出力最大。然而,民国成立后,洪门致公堂的政治转型之路却充满坎坷。洪门人士意识到在民国时代,应将秘密会社转变为公开政党,以收罗人才、应付国变。黄三德为此在民国元年四处奔波,试图为洪门建党立案,但四处碰壁,甚至发生了黄世仲和许雪秋被枪杀的事件。由于孙中山忙于处理民国初建的烂摊子,将此事交给胡汉民,而胡汉民对洪门有偏见,认为是黑社会,导致洪门立案一事始终未被提上议事日程。厘定洪门性质至今仍极为困难,有人视其为促成华人团结互助的社团,也有人将其视为黑社会。孙中山淡化与洪门的联系,或许也有避嫌“黑社会”的因素。当建党立案无果后,黄三德和洪门与孙中山产生裂痕。孙中山建立的中华革命党致函洪门要求改组,却遭洪门拒绝;洪门建五祖祠的设想也被孙中山反对,双方甚至当面翻脸。不过,洪门建党计划并未搁浅。与陈炯明的合作成为重要一步,双方在政治目标上的一致推动了洪门的转型。1923 年,五洲洪门第三次恳亲大会在旧金山召开,司徒美堂、黄三德等出席,着重讨论改堂为党、成立中国致公党的问题,并通过了《中国致公党党纲草案》,成立筹备委员会。此次大会明确了中国致公党的宗旨,为实现中华民国真正共和而努力。洪门的这段历史,展现了其在时代变革中的艰难探索与不懈努力。

1925年8月筹备委员会总会又发出《通告全体洪门人士书》,就有关建党的具体事项,通告了全体洪门人士。

  1925年10月10日,五洲洪门第四次恳亲大会在旧金山召开。来自美洲各地、香港、澳门和上海等地的洪门组织代表参加了会议。大会的主要内容是:决定以洪门致公堂为基础,组织华侨政党,定名为中国致公党;通过《中国致公党党纲》;选举陈炯明(1878-1933)、唐继尧(1883-1927)为党的正副主席总理。这一次恳亲大会为中国致公党第一次代表大会。

陈炯明

 

凤凰浴血生

 

      中国致公党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召开,宣告了中国致公党的正式成立,这一历史事件标志着华侨政治力量的全新崛起。成立后的中国致公党积极拓展组织,在美洲凡是有堂的地方都建立了党的组织,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致公堂组织也纷纷尝试改堂为党,使得致公党的组织遍布亚洲、美洲等 30 多个国家。然而,由于洪门之间较强的独立性,改堂为党的决议未能在海外各地洪门团体中普遍实行,最终形成了党堂并存、堂党不分的格局。


1931 年,中国致公党在香港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决定在香港设立致公党总部。此次大会后,又做出存堂保党、以党领导堂的决定,这与 “一大” 相比是重大进步。“九・一八” 事变后,致公党领导广大党员投身抗日救国斗争,通过致公堂等洪门团体发动华侨积极支持国内一切抗日救亡运动。司徒美堂更是以古稀之年,积极行动,联合各侨团组织发动募捐救国,还亲自携带侨胞及捐赠物资到上海慰问十九路军。1937 年 “七・七” 事变后,司徒美堂奔赴于美国、加拿大等多国之间宣传抗日救国。1941 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海外的致公党(堂)组织以各种方式进行抗日救亡宣传工作,或组织华侨抗日武装,参加当地人民的抗日军。


1947 年 5 月,致公党在香港举行第三次代表大会进行改组,提出联合一切民主力量、建立新中国的政治主张,走上了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李济深当选为主席。1948 年 5 月,致公党响应中国共产党 “五一” 号召,与各民主党派联名通电拥护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并号召广大侨胞积极支持祖国革命。1949 年,致公党代表应中国共产党邀请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参与制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而在国内,就没有了洪门,只有“中国致公党”,是这个样子的。

*本站部分资料内容收集整理于网络及文籍,不代表本站观点及立场,如有错误,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返回顶部 G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