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加载中...

首页 洪门公益协会筹委会 洪门博物馆筹委会 洪门寺筹委会 新闻讯息 世界洪门 历史资料 建筑遗址 家风 轩辕寺 栏目分类 图书馆 名人名作 洪门年史 汉留通讯 图库展览 数字家谱 供求资源 证书查询 会员展示 家谱百科 加入条件 加入流程 申请加入 会费介绍 洪门简介 领导人物 组织架构 大事记 联系本会 留言反馈 最新公告 登录/注册

【洪门人物志】郑士良:拔剑首义洒热血

时间:2024-10-19  发布者:阿浩   浏览:177  查看栏目 

      1982年3月 29日,中国台湾发行了全套只有1枚的邮票,发行量高达400万枚。邮票中的主人公不是别人,正是1900年领导三洲田起义,被认为是孙中山先生 “革命同志第一人”的郑士良。

   
郑士良(1863-1901)

        郑士良卒于1901年,年仅38岁。他的死,史学界大多认同清廷派间谍投毒暗杀一说。时隔百年,这桩历史疑案仍未水落石出,但郑士良身后的革命运动,已成燎原之势。且不论郑士良在三洲田起义时的突出功勋,单就他与孙中山精诚无间的莫逆之交,就足以让世人感慨和铭记。郑士良(1863-1901)

  郑士良卒于1901年,年仅38岁。他的死,史学界大多认同清廷派间谍投毒暗杀一说。时隔百年,这桩历史疑案仍未水落石出,但郑士良身后的革命运动,已成燎原之势。且不论郑士良在三洲田起义时的突出功勋,单就他与孙中山精诚无间的莫逆之交,就足以让世人感慨和铭记。

 
深圳南山博物馆与孙中山结为生死之交

       郑士良,字安臣,号弼臣,1863年出生于惠阳淡水,其祖父、父亲都是盐运使署的稽查,家境殷实。少年时的郑士良极其仰慕战国四君子的结客好义,能纾解国家之难,再加上父辈经常以会党为耳目。因此,郑士良自幼就与会党洪门中人往来。受会党的影响,他从小舞拳弄棒,练就了矫捷雄健的体魄和豪侠仗义的性格。久而久之,既擅文事又娴武技的郑士良成了江湖上赫赫有名的人物。1895年,时任日本轮船公司香港分行买办的李纪堂闻孙文之名前往拜谒,他“初以为造反者必属魁形大汉,及见总理与同伴之陈少白、郑弼臣二君皆恂恂儒者,乃大为倾倒”。

     19岁时,郑士良从崇雅书院毕业后离家到广州求学,入德国教会所设的礼贤学校,毕业后又转入珠江之畔的南华医学堂学习。在这里,郑士良与同学孙中山相遇,并戏剧般地结为至交。关于两人的结识,孙中山曾有一段精彩的描述:“于同学中物识有郑士良号弼臣者,其人豪侠尚义,广交游,所结皆江湖之士,同学中无有类之者。予一见则奇之,稍与相习,则与之谈革命,士良一闻而悦服。”

      相投的志趣性格,反清的共同目标,使两位反清志士一见如故,结为生死之交。一天,郑士良悄悄地向孙中山透露了他的家世,并告诉孙中山,他已加入会党,今后如发动武装起义,他可以负责联络会党,作为主力参战。孙中山闻听大喜,慨然应诺,两人定下了武装反清誓约。这一反清誓约在孙中山早期革命生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后来,孙中山领导的两次兴中会武装起义,实际上都是以郑士良联络的会党为主力而发动的。

      1888年,孙中山离开南华医学堂,不久后,郑士良也辍学返回淡水,联合会党宣传社会变革,被推为三合会首领。1895年1月,郑士良前住香港,参加孙中山组建的兴中会,并成为香港兴中会负责人之一。在香港期间,郑士良继续向孙中山讲解中国秘密社会的内容等,告知孙中山会党是武装反清惟一可以依靠的力量。孙中山在郑士良影响下,逐渐开始意识到要武装反清,非与会党为伍不可。郑士良对孙中山的作用,正如孙中山自己所说的那样:“予由革命谈论时代进入实行时代的动机,则受郑君所赐者甚多也。”

  三洲田拔剑首义大败清军

      1895年4月,以孙中山先生为首的革命党人计划在广州发动第一次武装起义,邀郑士良从日本回国参与组织指挥和负责联系广州、花县、英德等地会党。又命令所有惠、潮、嘉各属会党及绿林首领诸人俱受郑士良节制。各地洪门会党也积极响应,预备在重阳节参加举义。但在组织发动过程中,因运送枪械不慎泄露了机密,起义指挥者之一陆皓东被捕牺牲,起义宣告流产。为此,孙中山领着陈少白、郑士良等离开广州,避难香港。

      1900年,当北方义和团运动全面展开,八国联军武装入侵之时,孙中山认为武装起义的机会又来了,决定由郑士良率领邓子瑜等志士赴惠州,在惠州三洲田大寨发动起义,郑士良负责指挥,杨衢云、陈少白在香港办理饷械,史坚如在广州组织响应,孙中山本人到台湾设法接济。起义日期定于光绪庚子年(1900)闰八月十五。三洲田大寨位于惠州归善县与新安县(今深圳宝安县)交界,“山深林密,路径迂回,南抵新安,紧逼九龙租界,西北与东莞县接壤,北通府县二城,均可窜出东江,直达省会,东南与海丰毗连”(据《宫中档》光绪二十六年九月十四的德寿奏折),毫无疑问是理想的起义地点。

      光绪庚子年闰八月初,会党志士起义消息泄露,八月初十清军突至,遂提前于八月十三举事。起义军旗帜上书写 “大秦国”、“日月”等字样,会党志士头缠红巾,身穿白布镶红号褂。起义军以郑士良为总指挥,夜袭新安(宝安)沙湾,清军溃逃,旋即乘胜向前推进,直逼新安县城深圳,各乡会党纷纷来投,队伍发展到2万余人。紧接着,起义志士由横岗进占龙岗,直趋镇隆,先后大败清军于佛子坳、永湖,转而谋攻惠州府城。

  时广东陆路提督邓万林驻惠州府城,听到消息后张皇失措,惠州知府沈传义、归善知县郑业崇尤为惶恐。他们立命将城门全部关闭,堆置沙包和加上板闸,并急电广州请派兵支援。两广总督德寿闻惠州危急,调水师提督何长清及防务统兵官莫善积率所部集中惠州,又特派前驻惠州陆路提督刘邦盛到惠州募兵,围剿起义军。因当时起义志士多用无烟新枪,锐不可当。经一番激战,清军大败,归善县丞杜凤梧、补用都司严宝泰等被擒。光绪庚子年闰八月二十四,会党志士约2000人由永湖出发,击退清军大队,陆路提督邓万林中弹坠马窜逸,俘清军数百人。

      光绪庚子年闰八月二十五,会党志士进攻河源县城,不克。次日,转往崩岗墟,扎营于雷公岭,因弹药不继,谋出东江,为清军所阻,乃折而东走,转攻多祝。当时清军有一哨兵力守多祝,幸好有内应。当起义军进攻时,内应打开西边闸门迎接起义军,使清兵腹背受敌,至天亮时被起义军全歼。

  可称革命者首推惠州起义

      正当起义军与清军拉锯战的关键时刻,日本新任首相伊藤博文禁止日本驻台湾总督帮助中国党人,物资弹药供应中断,无法继续战斗下去,孙中山依靠日本人力量反清的计划彻底落空。为此,孙中山审时度势,乃派日本志士山田良政传信郑士良,令其自决行止。郑士良在外无援军、内乏弹药的情况下,被迫解散队伍,仅率少数骨干先后避往香港。

      1901年3月,因惠州起义失败而寓居日本横滨的孙中山接受了纽约《展望》周刊记者林奇(George Lynch)的专访,在谈到三洲田起义经过时,孙中山不无自豪地说:“战斗仅仅持续了20天,从不到600人开始,这些人只有300支来福枪(又称“来复枪”),每支枪30发子弹。10天之内,他们从清军手中夺取了1000支来福枪。到20天结束时,他们的人数也由600增加2万……起义者一共只牺牲了5人,而清军有500人被击毙,100人被俘。他们严禁任何劫掠和纵火行为,人民很快转而拥护他们。”此外,黄兴对三洲田起义的评价更高:“堂堂正正可称为革命者,首推庚子惠州之役。”

       让孙中山引以为豪的郑士良却意外地不能继续协助孙中山革命了。1901年7月,郑士良奉孙中山之命由日本返香港执行任务,与同志陈和等饮宴于琼林酒楼,宴毕后竟然暴毙,时人皆认为是清吏使下落毒食品中,郑士良不知其诈而中毒身亡。郑士良死后葬于香港薄扶林道基督教坟场,为避清廷鹰犬破坏,碑文署名郑弼臣。


孙中山先生流亡日本期间与陈少白(右一)、郑士良(左一)的合照

       民国成立后,孙中山追念郑士良功勋,从优抚恤其家属,其中保送其长子郑松云赴英国留学。对于郑士良的历史评价,《清史》所述颇为中肯:“兴中会为革命草创时期,风气未开,时能知民族大义而为之死者,大多洪门中人。故广州、惠州二次起义,皆以会党毕事,而主之者,郑士良也。士良初与孙文交,即愿以会党从,其后卒践之,亦卒以此慑清吏。盖广东多会党,士良能左右之。士良不去,清吏一日不安。是则士良之暴卒,岂无因哉。”1911年12月17日,时人冯绪承在《追挽郑弼臣》中称:“君真大汉万世师,不顾身心,拔剑首倡流热血;我亦中华一分子,无甚面目,填词空挽吊英魂。”

*本站部分资料内容收集整理于网络及文籍,不代表本站观点及立场,如有错误,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返回顶部 G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