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门在台湾——蜂拥上岛,山堂林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大陆上的洪门组织已基本上消失,而在国民党统治下的台湾,洪门组织却颇为繁茂地发展起来。
台湾的洪门,历史悠远。早在1661 年郑成功在金台山设立明远堂之后,台湾便被视洪门发源地,在反清复明的战斗中,台湾洪门曾浴血奋战几十年。1884年清政府统一台湾岛后,洪门的活动终于被镇压下去。台湾洪门从此几乎销声匿迹。
但从台湾撒向大陆的洪门火种,却如春风野火,燃及遍地。随着洪门山堂在大陆各省的开设,洪门事业在中华大地上真正发展起来,以致传至海外。台湾洪门渐渐滋生,于日本侵占台湾期间,为反抗日本侵略者的压迫,台湾洪门奋起,多次袭击日军,为了保存力量而散居民间,成立金兰辛木会。1945年台湾光复后,洪门组织开始公开,名为“金兰亲睦会”。
国民党统治时期,特别是抗战胜利后,由于洪门在辛亥革命中的参与,以及各种势力的相互利用,使得洪门与国民党政府之间,有着不同寻常的历史渊源。因此,当1949年国民党被共产党击败,被迫退往台湾之际,许多洪门头目随着国民党的残兵败将也撤往台湾。这些供门头目中,本身就不乏国民党将领或政客。这些洪门骨干进人台湾后,为站住脚,建立自己的势力,纷纷重建山堂。一时间,洪门发源地的洪门组织蜂起而立,大有“返祖归宗”的意味。
据1989年报载:自1949年“洪门迁台活动后,陆续有五十余个‘山头’在全省各地活动,其中有将近四十个是公开性质,其余则仍是秘密组织。
这么多的山堂麇集于台湾岛上,可谓盛况空前了。其中既有大陆迁台的山堂,又有大陆迁台人新建山堂,也有台湾原有山堂。其名目难以确握,有记载的如:尹立言开设的大同山、蒋伏生开设的西华山、向海潜开设的五圣山,此外还有太华山、中华山、春宝山、天日山、栖霞山、南华山、洪发山、锦宝山、九龙山、楚荆山、同德山、金台山、大陆山、大洪山、青龙山、武当山、尽忠山、大享山、大蜀山、大华山、峨眉山、大汉中华山、大梁山、华山、义华山、龙虎山、精忠山等。
这些山堂虽都扬名为洪门组织,但其历史情况与成分也各不相同。大致可分为四种:第一种是山主随国民党迁至台湾,对旧有山堂进行一定整顿,组成新的班子,在台湾恢复开设的山堂,使山堂有了新的发展。第二种是山堂的山主没有来台,由到台湾的内八堂大爷以原山堂之名目重新设立。这类山堂与第一类情况相类似。第三种,是在台湾新建立的山堂,这些新建的山堂,又可分为两种情况。其一,是由老山堂的内八堂大爷们下山又开设的香堂。
如春宝山的山主胡少和,原是太华山的内八堂大爷。1978年,太华山山主刘某去世后,胡便开设了春宝山,香堂设于台北市厦门街。该山虽设立时间不长,但其活动方式比较注重洪门传统,每年的开山纪念大会都指派专人进行详细记录,是现代洪门各山中较重视保存活动史料的山堂。
其二,是洪门昆仲中新一代。这些人不满老一代的保守,为了迅速发展洪门的势力,联合各山堂同代人开设的山堂。如同德山山主杨运涛便是这类人物。他在重设同德山后,又联合了台湾中部数十个山堂中的少壮派,共同成立一个洪门组织一一中国洪门爱国同盟中部地区联谊会。但此会并不成熟。
这第三种洪门组织,实际上是在台湾士生士长的新山头。第四种,则是由流氓借洪门之名开立的山堂。这些人并非洪门昆仲,而是利用洪门与政府的关系,为了发展自己的势力或谋求经济利益,假借洪门之名开设的山堂。
*本站部分资料内容收集整理于网络及文籍,不代表本站观点及立场,如有错误,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内容